前進瓜洲

 

向東逆走絲路,接下來要前往鎖陽城及楡林窟,在評估各種交通方式的性價比後,決定先搭火車到瓜洲車站再進行包車;這是我在中國第一次包車,之前也曾經在巴里島包車一次,只不過瓜洲的包車資訊及價格比起巴里島高出許多,而網上包車的資訊也相當少,過濾掉許多訊息後我們只剩下兩個合適的師傅聯絡資訊,而我們心中的合理價格是RMB250以下,打給第一位劉師傅時,她開價RMB280不給殺價,我們回復考慮一下後繼續打給周師傅,周師傅很乾脆的給了一口價RMB240,與我們心中價位不謀而合,可惜確認時間後,周師傅說他沒空,便介紹一位劉師傅給我們,抄寫手機號時我赫然發現,這不就是先前連絡過的劉師傅嗎?

 

看來我們只好再次連絡劉師傅,我沒有先說周師傅的事,想先自行用240的價格跟她談談,結果硬是說240太低只能260,我再度回覆讓我再考慮一下,沒想到後來劉師傅又再度打電話來,說周師傅跟她說已經答應我們的價格,她說道既然周師傅已經答應在先,就接受這筆交易,我們心想:「周師傅真是貴人!」 

 

出了瓜洲車站,發現車站頗新但卻空無一人,大概是因為車站在市郊的緣故,甘肅省的火車站好像都是如此配置,而前方廣場階梯下只有一輛出租車,劉師傅的出租車。劉師傅是位中年婦人,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有時我一時不能聽懂,常常再詢問一次,很抱歉,但我不是故意的;劉師傅建議我們先吃個飯再去鎖陽城與楡林窟,詢問一下劉師傅有無推薦的地道餐點後,我們來到市區一家清真館子吃了羊肉粉絲,我覺得那羊肉與湯甚是清甜,而搭配的餅是原味的,沒有加任何醬料,比起之前吃到加上烤羊串的餅,這個好上許多,瓜洲以美好的一餐展開。

Yulin (2).jpg  

 

旱地的紅珊瑚

 

離開瓜洲市區,窗外的景觀從房舍行道樹逐漸轉變成只有灌木的旱原,但旱原上開始佈滿如橘黃、橘紅的灌木,劉師傅說這叫「紅柳」,能在這一年沒幾天下雨,田雨量可能沒台灣一日雨量多的旱原上生存的植物沒幾種,這就是其中一種,見我不時透過車窗拍照,劉師傅建議何不停車一看,我們便下車一看,道路兩旁佈滿無盡的紅柳,為這單調的旱地增添鮮豔的橘紅,而靠近一看這紅柳還真像紅珊瑚,在這與海洋極端相反的存在竟也相似之物,怎不驚奇,沒有在海底與珊瑚合照的經驗,怎能不把握置身路上紅珊瑚的奇遇;然而從紅柳叢中出來後,我們發現褲子上沾滿了一根根的刺,劉師傅說這叫「駱駝刺」,是駱駝會吃的食物之一,這不起眼的小植物用刺狀種子彰顯它的存在。

Yulin (3).jpg Yulin (4).jpg Yulin (5).jpg Yulin (6).jpg Yulin (7).jpg Yulin (8).jpg  

  

旱原上的斷垣殘壁

 

到了遊客中心,這裡與剛才的車站有異曲同工之妙,樓很新但人卻很少,裡面很寬敞,甚至還有飲水機可以裝水,一面面透明壓克力板印著關於鎖陽城及東千佛洞的介紹,到歸台買了票之後被告知等會有講解員帶領參觀,等了一會講解員來了,是一位嬌小、膚色健康、大眼的年輕女孩,女孩講解員跟我們一起上了劉師傅的車,在一停車場停下後便帶領我們步行參觀。

 

順著小徑來到鎖陽城遺址前,眼前所見除了這裡一貫的灌木旱原,便是一些零星散落的外牆遺址,以及較為完整的內牆城牆,還有那標誌性的類似崗亭的遺跡佇立於內城牆一角;原本參觀鎖陽城遺址可以環繞古城一周,並在某一面的城牆上遠眺塔兒寺,但根據講解員所說,目前鎖陽城因為正在著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參觀範圍被限制在一個小區域,因為幾天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人員就會來此地視察,而方才我們準備停車時看到一行乘坐電瓶車的人裡面便包含瓜洲地方長官,不得不說中國申請世界遺產之積極,我們也只能暗嘆可惜並祝福此地申請成功。講解員說鎖陽城申請的遺產內容特點正如同門票背面底下三行字:古代軍事的防禦體系、古代農業的灌溉系統及文化遺村與自然景觀(極乾旱地貌)的結合,可惜我沒有慧眼看出第二項,當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數百年前河流曾一度大改道,也因此鎖陽城被荒廢。

Yulin (11).jpg Yulin (12).jpg Yulin (13).jpg Yulin (14).jpg  

  

鎖陽城始建於漢,興於隋唐時期,算來距今也是1500年以上,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西征曾中哈密埋伏困於此城,因糧草逐漸消耗而不足,薛仁貴遂命將士掘草根勉強果腹,卻挖到了有點形似紅蘿蔔的「鎖陽」此城便被稱為鎖陽城;站在城牆上的一角,昔日圍城之苦已不復見,此地也已經挖不到鎖陽,有的只是外城牆歷經歲月侵蝕,成了零星的斷垣殘壁,能清楚的看到城牆中一層層夯土的痕跡,而內城牆雖較為完整,但昔日當作骨架的木樁早已被侵蝕得不見蹤跡,留下一個個的孔洞,卻意外增添古城遺跡的神秘氣氛,很像某個神秘王朝的建築,在土牆上開了一扇扇的窗。

Yulin (16).jpg

Yulin (17).jpg    

 

萬佛峽清靜窟

車子在一個石碑前停了下來,上頭寫著「楡林窟」,走過石碑一道峽谷橫亙在眼前,這就是楡林窟,數十個石窟坐落於峽谷兩岸,比起莫高窟,在外觀的視覺效果上更上一層,為佛門增添不少壯闊。

Yulin (19).jpg Yulin (20).jpg  Yulin (21).jpg   

 

順著階梯往下走,與三三兩兩參觀完的遊人擦身而過,對比莫高窟的人聲鼎沸,這裡著實清幽不少,來到峽谷底部的溪旁,有一小石橋通往對岸,但中間卻被一欄杆擋住,看來對岸的石窟目前不開放參觀;經過一座正在維修中的寺廟,寺廟看來頗有古味,定眼一看門匾左下方寫著清光緒字樣,果然也是一數百年以上的廟宇,繼續往前走便出現了售票處,票價RMB30相當實惠,同樣身為敦煌石窟群,同樣享有世界遺產的盛名,加上清幽的氛圍,雖然還不知石窟內的賣相如何,但憑這些就已經成為繼絨布寺後,另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文化景點。

Yulin (18).jpg Yulin (22).jpg     

 

等了一會,我們的解說員到了,與莫高窟一樣,解說員的西裝上同樣別著敦煌研究院的小牌,跟我們解說的楡林窟目前因為還不若莫高窟已經完全整理成可供大量參觀的文化景區,還有許多整理及研究工作正在進行,所以敦煌研究院的態度傾向不主動宣傳,所以僅酌收低廉的門票費用;在人員編制上也可看出這裡比起景區更接近研究據點,因為莫高窟有百位以上的解說員,這邊只有六員的編制,從講解員仍有一點喘氣為平的樣子得知所言不假。

 

與莫高窟相同,參觀石窟不得拍照,每個石窟都需要講解員開門才得以進入參觀,而且由於人潮及講解員編制少,同時間常常只有一團在進行導覽,有種VIP的轉屬講解服務,再再說明這邊參觀感受的高性價比;楡林窟各石窟的開鑿年代略晚於莫高窟,約為唐代到清的石窟,題材也更為多元,常出現佛祖、菩薩、弟子及飛天以外的塑像,參觀上不用擔心與莫高窟重複,而且楡林窟的壁畫保存較莫高窟更為良好,很多色彩依舊鮮豔不變色;本次參觀1117窟,在11窟看到清代的龍王像,為民眾祈雨的神像,在此多旱少雨的地區相當合理;12窟則建於宋代,內有藥王孫思邈塑像;1314窟則有宋代所建,以釋迦牟尼於鹿野苑講經為題材的塑像;15窟則最為有趣,窟內一尊漢式天王、另一尊卻為藏式天王,彷彿為我這一路西藏到絲路的佛教塑像變化做了一個小結,不由得會心一笑;1617更是在敦煌無緣參觀的坐禪窟,置身窟中彷彿能夠想像當年僧人於此閉關修練的景象,而牆上一些壁畫及字句更凸顯了即使為斷絕紅塵的僧人,隻身閉關洞中也有無聊煩悶之時,窟中的壁畫及字句便為排遣憂悶的唯一方法。

 

結束了楡林窟的參觀在回程的路上,如月球表面盡是灰色土石的溪谷,竟在河邊出現了一排金黃的胡楊樹,大陸地區常稱秋天為「金秋」,因為這邊秋天時有不少喬木樹葉會轉為金黃,拉薩的柳樹與楊樹,瓜洲的胡楊樹都是如此,只是胡楊樹不只有金葉,更有如水墨畫中的樹型,以前聽人說樹美總難以體會,今日一見終於能了解那是什麼感受。

Yulin (23).jpg Yulin (24).jpg  

  

瓜洲小點滴

 

回到瓜洲市區,由於離預計離開瓜洲的時間還早,劉師傅因為要趕去照顧小孩,便問我們是要直接去車站,還是在市區用餐並逛逛,得知市區也有公交前往火車站,我們便請劉師傅放我們在市區下車,下車的地方是早上吃羊肉粉絲的附近;然後這是我們第一次背著大背包在路上閒晃,背包的重量與路人驚訝的眼光不時讓人清楚感受,聽劉師傅說這區有一處二樓有美食街,可在裡面找點吃的,我們不久便找到了,點了一碗凉皮與杏皮水,涼皮吃起來像是涼拌板條,而杏皮水我則已經不陌生,等菜萊的時候一旁默默吃著麻辣滷味的妹妹看著我的大背包,突然好奇的問我是不是那種自行車走天下的單車客,我回答不是,同時心想原來我們這樣看起來很有長途旅行的精神,也是,我以前都是以行李箱搭配小背包,不想這次把整個家當背著走。 

 

在美食街用餐完後仍覺得不夠過癮,便繼續到附近走走逛逛,唐哥在市場買了一些有趣的零食,餅乾跟仙楂製品之類的東西,價格相當實惠,它們在被我們買到之前,都擺在一個三輪車上的透明的玻璃櫃裡,透過裝袋秤重後交到我們手裡,中國有很多這種散裝的餅乾,味道嘗起來都不錯,老闆通常也很輕切,而我則在馬路對面的一個包子店點了一籠包子,蒸籠對我的吸引力就像甜點對唐哥一樣。 

 

吃飽喝足後搭上公車往車站,中間上來了一個背著小孩媽媽,司機後來到了某處突然臨停,並與帶小孩的媽媽交談了一下得到一些錢後下車,一會提了幾袋牛奶上來,一些是幫媽媽買的,一些是自己喝的,我不由得想像那牛奶嘗起來如何。

 

Yulin (25).jpg  

 

 

arrow
arrow

    ken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