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

凌晨四點多到了天水車站,剛剛在車上的硬臥也沒很熟睡,所有仍有些疲憊,本來想說到天水先在車站大廳睡一下,怎知有沒有那種大廳,候車座位是在一個半露天的地方,防雨不防風,此時正下著毛毛雨,我們只得坐在半露天的座位閉目養神,不時有些涼,幸好天水比張掖溫暖很多,不然若是零下的溫度,這是可真是活受罪了。

 

等到了七點多,往麥積山的公交也開始營運了,便坐上車往麥積山去,不知不覺在一路搖搖晃晃昏睡著,到了麥積山景區門口下車後,這時才發現空無一人,連售票口都還沒營業,此時大約八點,我們便穿過無人也無阻擋的檢票口,往山上走去;麥積山也來大陸景區慣用的手法,售票口離景點很遠,誘使遊人購買所謂的環保車券,不過這是就算是我們想買也得買,沒人賣票當然也沒人開車。

 Tiansui.jpg  

 

走了三公里後終於到了麥積山入口處,後來到了一處有香爐的地方,面對著正被雲霧深鎖的麥積山,原以為可以因為來得太早而不用被收費,後來發現再快到麥積山真正入口處的地方好像有售票,此時我們注意到眼前這個可以對著麥積山拜拜的香爐後面的鐵柵欄有一小截被人為折斷,而且是人可以穿過的大小,我們不禁想起之前聽到中國很多民眾會在景區逃票,心想這該不會就是逃票前輩的傑作,正當我們左顧右盼並猶豫著要不要冒險一試的時候,來山上的遊人漸增,避人耳目的時機已過,我們雖不甘心得在那附近排環等候人散去,但旅人就像是說好的一樣,一組完了剛好又來一組,後來還有人把走不動的長輩留在附近的板凳上,我們只好放棄,乖乖得往「正常」路徑走去,不過說實在的,這件事冒險的樂趣大過於省錢,但也是有風險,這也是上天的旨意吧。

Tiansui (0).jpg    

 

到了售票處時,籠罩麥積山的雲霧散去不少,我們得以清楚看見那奇特的山型,彷彿來自不思議的中國山水畫中,因形似麥垛而得名,我自己覺得像是一個大木桶的型狀,整座山的石窟群始建於十六國的後秦,這一路上看到的文化遺跡還真是一個比一個歷史悠久,雖然2010年麥積山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落榜,但仍然無損它奇特神祕的氣質。麥積山上有好幾層的石窟,木棧道與石壁延伸突出的地板交織,讓人乍看像是迷宮,我們便這迷宮般的木棧道不斷地上階梯,左轉及右轉,造訪一個個石窟,麥積山的石窟特別之處在於有許多小型石窟深鎖在木紗門後,所以也不需要講解員一團團帶領講解,可以自由參觀,而比較大型的石窟就如同馬蹄寺的三十三天石窟,佐以雕樓橫梁行程山壁上的寺廟,另外特別的就是山壁上雕有大型的佛祖尊像,站在木棧道上近看,頗具莊嚴氣勢。

Tiansui (20).jpg   Tiansui (2).jpg Tiansui (3).jpg Tiansui (4).jpg Tiansui (5).jpg Tiansui (6).jpg Tiansui (7).jpg Tiansui (8).jpg Tiansui (9).jpg Tiansui (10).jpg  

 

一路上看到的佛像與石窟相當多,對於佛教題材也有一些基礎的認識,所以參觀起來毫不陌生,不過有些特別的淵源還是得聽人講解才知道,這時當然得使出洗耳恭聽其他旅行團講解員正在訴說的故事才行,例如某處石窟外的天王下腳踩著一隻牛,是要鎮住地牛不讓牠隨意翻身,傳說以前此地容易有地震,麥積山也曾經因為多次地震遭到損傷,連腳下所踩的石頭地板都可看出原有地基與修復地基的界線;另外有一處洞窟因為某次地震,連接的石板路震落,因而被隱藏在某個山壁突出之後,懂得門道的居民都透過山壁盪鞦韆的方式,坐在竹簍內擺盪往返,後來有一位富人因聽聞洞窟作工精細也想一看,怎知擺盪過去後下破一身的膽不敢再盪回來,怕一個不小心摔個粉身碎骨,因此後來改富人家裡出錢請工人鑿穿山壁做出一個便道,富人得以脫困,後人也方便了不少。

Tiansui (11).jpg Tiansui (12).jpg Tiansui (13).jpg Tiansui (14).jpg Tiansui (15).jpg Tiansui (16).jpg Tiansui (17).jpg    

參觀完各層的石窟後走到山腳,看見幾塊因千年前的震災,石窟損壞時掉落的石頭被保留至今,心中嘆道連石頭都還留著真不簡單;此時又注意到一旁的草叢有一條小徑,立馬判斷是原先計畫逃票的路線無誤,不由得會心一笑。

Tiansui (19).jpg  

羲皇故居

離開麥積山再度坐公交回市區,一路上更是睡得不省人事,下車後趕緊找飯吃,因為早上還沒吃個像樣的早餐,僅吃了一些之前隨身的餅乾,這時發現了美食城的身影,吃了美食城人氣頗高的木桶飯又吃了大餅後,才滿足的離開,由於時間還早,我們便決定去原先不在計畫中的伏羲廟,起因只是因為在路上看到路標,又想說這們特別的廟台灣不曾看過,便決定一遊,詢問路人後得到前往的公交號碼,搭上公交到市中心的人民廣場,步行一公里多便到了一座廣場,牌樓上寫著「伏羲城」。

Tiansui (21).jpg Tiansui (22).jpg  

 

廣場兩側上有著中國常見的仿古商店街,整齊一致但對我來說不算新鮮,可能是因為曾造訪過豫園、錦里古街、七里山塘,甚至是更具古鎮風格的同里古鎮之故,不過許多商家都販賣葫蘆製品倒是頗有趣,而路旁不是看到有人在下超大的象棋,圍觀的人也更多,但不知其中有幾位真君子就是了;走到伏羲廟門口,發現要買票進入,只好先去售票處買票,這時讀者雜誌又派上用場,買了15元的半票,還附贈一張天水博物館的門票,終於可以進入伏羲廟了。

 

伏羲廟門口寫著「開天道明」及「與天地準」,充分彰顯出中國文化對於身為「三皇」之一的伏羲給予很高的評價,跨過門檻進入到一處中庭,不少古木佇立其中,跟一般廟宇平坦無物的中庭有些不同,這時注意道雖然遊客不多,但似乎有一組遊客有請講解員,秉持著好學不倦的心,我總是悄悄靠近偷聽一些情報,這位女講解員聲音不大,但講解內容與整體氣質頗為出色,多虧有她我看伏羲廟才不只是走馬看花。往後看著剛剛進入的門,可以這一面的門匾寫著「龍祖」,據說「龍」這一個傳奇生物也是從伏羲氏開始才有的,故也稱伏羲氏為龍祖;穿過中庭來到正殿前,有一棵古木似乎曾遭雷劈,呈現一V字狀,V字一端已枯死,而另一端卻依舊生機盎然,綠枝輕上正殿屋頂,難道是開天伏羲的神力所致。\

Tiansui (23).jpg   Tiansui (26).jpg   Tiansui (25).jpg Tiansui (34).jpg    

 

走入正殿,可以看到一座伏羲神像雙目圓睜,手持 太極八卦鏡,身著遠古時代的樹葉衣端坐著凝視前方,上方提字「文明啟華」,抬頭可看到以神像頂上的圓形八卦圖為中心,六十四卦相環繞佈滿整個正殿的屋頂,蔚為壯觀,若仔細一看可以看到其實伏羲像兩旁還有兩座小小的神像分別為「軒轅氏」及「神農氏」,而面對神像右側有一圓型石桌上面畫著八卦圖,但不同的是中心不是常見的黑白太極,而是一幅像圍棋對弈圖的東西,原來這就是八卦得起源,名叫「河圖」,傳說伏羲氏當年就是根據河圖創造出先天八卦,子為一、三、五、七、九的陽數,黑子為二、四、六、八、十的因數構成,以此構成陰陽;中心是五白子,不看黑色的十白子,可以看出中心五加上外圍的數字等於最外圍的數字,我的領悟力僅止於此,看不出伏羲氏如何從河圖轉為八卦,不愧是神人;另一側有一隻類似麒麟的動物塑像,名為「龍馬」,傳說伏羲氏某日看見從黃河浮出的龍馬,背上有奇異的花紋,這花紋排列就是河圖的圓形,而河圖之名便是「出自黃河的圖」。

Tiansui (28).jpg Tiansui (29).jpg Tiansui (30).jpg  

 

離開正殿往後可以看到太極殿,佈局與正殿雷同,續往後走可穿過一門進入一花園,中間一涼亭上刻著「羲皇故里」,是當年江澤民來天水時所提,此後天水也以羲皇故里自居,在天水各處可見此四個字,穿過花元可以進入天水博物館,館內介紹整個天水地區的文化史料,其實在來此之前我都不知道天水這個地方,只是因為路線規劃時發現麥積山位於此才得知,經過伏羲廟與天水博物館的洗禮,才知道這裡可謂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除了是遠古伏羲皇出生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甚至是你我熟知的三國古戰場,地處當時魏蜀交接地,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與天水境內,天水一遊收穫超越我的預期。

Tiansui (32).jpg  Tiansui (33).jpg  

 

離開伏羲廟回到天水市區,由於離火車開車還有一段時間,我們首先走進了一家牆上掛著不少得獎紀錄的蘭州牛肉麵店吃完晚餐後,在附近的步行商業區唐哥買了一些好吃又便宜的甜點,例如棗糕、綠豆餅之類的,我們也買了一路以來好奇的甘肅哈密瓜,呈現橄欖球型,與台灣常吃的哈密瓜很不一樣,但可能不是正處時令季節,我覺得沒有台灣的瓜甜,在天水車站半露天的候車區,兩個人合力分時四斤的瓜,畫下了天水行的據點。

Tiansui (35).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水市 麥積山石窟 伏羲
    全站熱搜

    ken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